此外,“择校”现象的出现,也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在现实中的一个突出表现。“择校”诱发的“择校收费”近年来成为一个社会热点,是导致上学难、上学贵的重要因素。由于一些地方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义务教育优质资源相对不足,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,学校之间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,导致择校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。加上一些地方财政投入不足,实际上新增教育机会和教师的一部分待遇仍需要学校自行解决,这势必增加学生家长的负担。还有一些学校办学行为不规范,出现了乱补课、乱办班以及有偿家教等现象,使教育乱收费问题屡禁不止。
择校现象不仅成为教育界滋生腐败的因素,而且冲击到教育公平。表面上看,择校,家长和学生考虑的是学校的升学率,事实上择的是教育资源。就教育资源而言,在我国很多城市并不是学校绝对不足,而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。由于一些重点学校在国家的长期投入下,与一般学校在教学条件和水平上形成了巨大差别。地方政府为了建设窗口学校,更是加剧了优质资源向少数学校汇聚。家长和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使择校风成为必然。20世纪90年代初,我国基础教育主要由政府办学,有条件的地方实行“民办公助”“公办民助”等多种形式办学,后来这些学校统称为“改制校”。改制校转型,其初衷在于推行教育均衡及给“择校热”降温。改制校成立之初,拓宽了教育经费筹措渠道,但后来逐渐变味儿,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利用“改制校”的途径,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支持,发展较快,而那些原本比较薄弱的学校由于缺乏资金,发展较慢,两相对比,义务教育就陷入了“好学校更好、弱学校更弱”的不良循环之中,“择校费”问题不降反升。有专家指出,改制校诞生之初是为了满足民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,以弥补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的不足。但在实践过程中,部分学校利用公共教育资源牟利,不利于教育公平。我国近年来着力对改制校进行整顿,但改制校普遍反映它们面临着教师去留、维持学校运转等方面的问题。